立法會秘書處發表一項研究,指香港樓價於15年內急升近4倍,自置居所比率於2019年下跌至49.8%,為20年新低,比率雖然於去年後期輕微反彈至51.2%,但仍遠低於富裕經濟體系的60%水平。
這份名為「自置居所對香港社會經濟的影響」的《研究簡報》顯示,在土地嚴重短缺和置業負擔能力下降的背景下,35歲以下的年輕世代在整體自置居所戶主中的比例,自1997年的22.1%大幅收縮至2019年的7.6%。相反,60歲及以上的年長戶主於自置居所戶主中的比例,由21%大升至41%。
值得留意的是,2019年約有11.2萬個擁有資產的長者家庭,卻活在貧窮線之下,比例相等於居於自置單位年長戶主的五分之一。此外,多達三分之二的本地業主,已於2016年全面繳清按揭貸款,這類人士擁有較強的購買力添置額外單位,作為子女的第二居所,或為收租的投資物業。
研究又顯示,住戶的居所租住權分布出現重大變化。2009至2019年期間,公營或私營房屋的租戶數目增幅最大;與1997至2008年期間最大的相應增幅來自於自置居所住戶,形成強烈對比。
2009至2019年期間,私人住宅單位的淨增業權大多由投資者持有,並放租予租戶,而非自住。簡報指出,雖然普通租戶也可努力儲蓄置業,但單憑工資,他們較難在物業市場與其他買家競爭,這對社會流動,構成連鎖影響。
中長期展望方面,研究認為政府提升自置居所比率仍然充滿挑戰,因為未來十年的私營房屋落成目標,年均量僅為12,900個單位,低於2010至2019年期間的13,500個實際落成量。整體可供出售房屋的數量,與社會需求仍存在頗大距離。
轉載自《橙新聞》 請按此
最新閱讀
聲明:有關上述所發佈及轉載的資訊若侵犯到第三方的知識產權或其他權利,請即致電 2545 3017跟我們的專員聯絡,如有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