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早前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據報道香港科技園承諾未來會積極配合國家發展戰略,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並且指出在人才交流、創業孵化、科研設施及資金、創科融資、成果轉化等與鄰近地區開展深度合作。
科學園的重點發展當然需要土地,最適合不過的當然是與深圳一河之隔的河套區。此區多年來一直荒廢,對面的皇崗口岸在二十年間已經有翻天覆地的變化,看看對岸的河套區還是一片處女地。小弟相信當年錯失了一個綜合發展的機遇,現在都算是一個遲來的春天。相信大家都覺得當今香港的科技發展並不是一日千里,但早在董建華年代我們政府已經對科技有前瞻性,包括香港仔的數碼港,大埔科學園等等。可惜當年正正遇到科網爆破年代,資本市場對科技失去信心,什麼.com股投資老手一定刻骨銘心。科技證券化改變不了香港人的劣性,就是把所有時興的東西變做有利可圖,全民炒上去,管他是什麼科技,就算是科技項目都可變成一個豪宅項目,那個就是南區坐擁無敵海景的貝沙灣。發展商一炮而紅,賺取可觀的利潤。當年入市的投資者今天變成大富豪。養尊處優誰會記得什麼是科技發展,每位香港人都只是科技的用家,什麼好用的手機和系統相信大部份人都是專家。可惜說到自家研發在市場上真是少之又少,更何況說是創新。希望今次河套區能真真正正打造屬於香港人的科研中心,讓一眾對創新科技有濃厚興趣的投資人及年輕有能之士能身處於一個得天獨厚的創科生態環境,與深圳政府及當地科技企業緊密學習與合作,為香港打造出下一個本來應該擁有的創世紀。
香港成在房地產敗在房地產,政府應該把土地盡快釋放,創科其實不一定要在河套區或者什麼科技園,孵化基地。小弟不相信現在中國的科技龍頭企業當初是倚靠政府政策而生存和得以全面發展。政府優惠政策當然對企業來說一定是錦上添花,短期政策可以對創科初生企業進行租務上的補貼,減輕他們的經營成本。對房地產發展商進行創科項目優惠政策及鼓勵私人發展科技孵化中心亦都可以把創科行業激活。香港不缺商業人才,但希望政府及教育界對創科技術的學位需求進行深入的探討及支援以防止行業上的斷層。香港絕對有條件打造高科技產業,雖然現在還處於初生階段,對於科技行業來説本地人口亦不算多,可喜的是我們能打造大陸及東南亞這個龐大的市場是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相信不久的將來只要把該做好的事情做對及合時,讓地產融合科技,雙劍合璧,屬於我們的國際創科中心指日可待。但萬一有所差池,眼光短淺,恐怕我們今次損失不起,被世界拋離。
最新閱讀
聲明:有關上述所發佈及轉載的資訊若侵犯到第三方的知識產權或其他權利,請即致電 2545 3017跟我們的專員聯絡,如有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